发布时间:2008-05-21 09:37:48.0 阅读人次:1735次 【打印本稿】
一个被遗忘的工种 |
|
前日,有幸听到三钢文坛的精英们畅谈三钢走过半世纪回眸,十分惬意。文人善侃,从小高炉畜牧场的由来到“青山”“绿水”居委会的出处,从老黄牛吴家山同志到现代的金银牌工人群星璀灿等等.......我不是文人,但听了以后,也感受颇深。 刚进厂时我曾干过平板工。平板工,就是一台纯手工砌出的一台一次性铸钢机,用89块耐火砖,玻璃水和耐火泥搅拌均匀后,在一块铸铁板槽中砌出一个进钢水口和36个出钢水口。那时还是15吨钢水包,刚好够浇一块平板。砌一块平板,熟练的平板工要45分钟左右,也就是说平板工要在温度高达120℃左右的平板上工作45分钟,唯一的降温设备就是一台鼓风机。由于事先要用水降温平板,高温蒸发后水汽造成平板工几乎每个人都烙下风湿性关节炎毛病。可以说平板工是一项在高温环境下,靠身体的透支砌出的一次铸钢机。但它又是钢水形成钢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。老一代的炼钢平板工人就是这么用自己的汗水、青春,在艰苦的作业环境下铸出三钢发展的里程碑,当然,平板铸钢也是落后铸钢工艺的一个缩影。 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社会发展,炼钢工艺突飞猛进,我们三钢也开始从西德德马克公司引进较为先进的连续铸钢设备。九十年代初期,炼钢基本实现全连铸生产钢坯,结束了一次性铸机的历史。十余年来,三钢发展驶入快车道,实现跨跃式发展,与科学的炼钢工艺是分不开的。从年产5万吨钢到50万吨钢,再到如今的年产400万吨钢规模,从小转炉到大转炉,小高炉到大高炉,从平板浇钢到连续铸钢,从氧气顶吹到溅渣护炉……一个个发展瓶颈的突破,一项项技改创新的成功,都凝聚了三钢人的智慧,也印证了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科学道理。 落后的平板工艺已经被淘汰,平板工也从此退出炼钢舞台,渐渐被人遗忘。但平板工人努力执著的身影却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,他不仅是老一代三钢工人吃苦耐劳、任劳任怨的真实体现,更是三钢50发展进程和科技进步的具体反映。在三钢50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,我不禁又再次想起这个被人遗忘的工种。 (李维成) |